绒花相传始于唐代,明清成为宫廷专供用品。至康乾年间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遍布各具特色的传统老店。而今,在南京只有民俗博物馆的“绒花工作室”可以观赏到赵树宪老师及其弟子对绒花工艺日复一日的守候。
荣华的延续
绒花是一种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丝绒造型的民间手工艺品。佩戴绒花的风俗,和古代簪花的妆饰习俗息息相关。由典籍、考古发现、画作、诗词歌赋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资料梳理分析可知,最迟秦汉以来就有簪花饰的风俗,历朝历代各有发展,宋代、清代是簪花饰的两个高峰。簪花妆饰的盛行催生了假花的产生和发展,假花以其相较于鲜花而具有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最早出现的假花应为通草花,后发展出绢花、绒花等其他材质的像生花种。
绒花坊
绒花坊,位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邸第所在地。66岁的绒花传承人赵树宪至今从事绒花制作工作已达四十七载。其工作室制作的绒花在2018年热播的《延禧攻略》被大考所熟知。
口述史
对象:赵树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绒花工作室。时间:2017年7月19日

摘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实行分配制,赵树宪被分配到了南京工艺制花厂,自此和绒花有了不解之缘。绒花车间实施流水线生产,工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重复劳动。赵树宪因不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劳动,便以进入设计室为目标,不断努力学习,磨练自己的技术。在多次主动要求调换岗位的过程中,赵树宪先后熟练掌握了勾条、打尖、攒花等技术,学会了绒花制作的全套技术。南京绒花厂不行后,赵树宪就转了行。

后来,绒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博物馆就成为了保护责任单位,于是四处寻找绒花传承人。通过热心的知情人推荐,媒体知道了赵树宪,便致电约访,赵树宪前后婉拒。是时,南京艺术学院徐艺乙教授的一个研究生正在写关于绒花的论文,来到民间艺术家协会(文联)调查,两方均找不到知情人。正巧当时赵树宪的一位朋友在隔壁办公室,就搭桥连线,将联系方式给了文联。文联对赵树宪专访后,民间艺术协会的秘书长致电南京民俗博物馆,由博物馆方联系赵树宪,希望他来进行相关工作。经过较长时间商谈,赵树宪遂来到民俗博物馆开始做绒花的活态展演及开展绒花技艺传承工作。正如赵树宪所言,辗转多年依然前行在绒花工艺的路上,是兴趣驱使他一步步走到今天。赵树宪在讲述接触绒花的历程中说,绒花制作和他的兴趣爱好接近,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时常有一阵一阵的灵感激励着他进行创作。多年来,动物、花等绒花制品他都涉足过,但就现今而言,他更偏好花的设计与创作。

现今,绒花工艺借助非遗保护的热潮虽得到了宣传,其仍旧面临着传承危机。赵树宪认为,如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忽略了传统手工艺,导致全国性的传统手工艺全面崩溃;而近些年政府很多保护措施在落实期间又遇到诸多困难。另一方面,很多从业人员面在题材和设计理念上面对新事物的冲击。赵树宪表示他有两个遗憾,一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抓住适当时机,与广东、深圳的外贸商人合作办绒花厂;二是即使现今非遗保护工作进展得十分火热,但是真正来学习绒花制作的人因总总原因而寥寥无几,工艺传承仍存在危机,星星之火还未燎原。

关于绒花在当代的传承,赵树宪认为在新的市场经济下,绒花的表现题材和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但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必须保持不变。此外,关于绒花工艺传承人的培养方面,制作绒花对于青少年是具有吸引力的,只要学生感兴趣,肯努力,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就都能从事这个职业,但因为非遗保护、传承还没有真正形成具体政策,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都还存在模糊认识,所以愿意来从事这一行的还不多。在教学模式上,他认为小作坊式的手把手教学,更能使得学生掌握绒花制作的全套技术,避免以前工厂生产流水线的弊病;政府也可以组织进行学院式教学,编纂教材教程,规范教学。赵树宪希望,绒花能走到大众中去,被各种人群接纳,因而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